兼职团队   招聘会   招聘公司信息   简历模板   经验分享  

全国 切换城市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兼职资讯 > 兼职技巧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中国流通领域竞争力体系探究

作者:兼职工作网 时间:2022-07-30
  论文摘要:本文在有关文献的回顾与整理中探讨了流通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的构成,提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比较生产力。另外,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与渊源的各种竞争优势理论做了分析和整理,并介绍了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一般理论模型以及计量分析方法。   论文关键词:流通产业 产业竞争力 竞争优势   
  论文摘要:本文在有关文献的回顾与整理中探讨了流通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的构成,提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比较生产力。另外,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与渊源的各种竞争优势理论做了分析和整理,并介绍了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一般理论模型以及计量分析方法。

  论文关键词:流通产业 产业竞争力 竞争优势



  所谓流通产业是指在第三产业中专门从事商品采购、分销、物流活动的服务机构所组成的企业体系,具体包括批发业、零售业与物流业。现代流通产业既为第一产业提供农产

  品流通服务,又为第二产业提供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以及为全社会成员提供生活资料的流通服务。因此,在经济条件下,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组成部分,现代流通产业是市场机制的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是连接生产与消费活动的桥梁,是社会经济活动有效运转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具有宏观性、全局性,而不是一般性的行业问题研究。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我国流通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2004年12月11日起,、商业、通讯、、分销、、、和等九大部门结束了中国加人WTO后的保护期。中国服务业从此进人深度开放阶段。在服务领域的竞争实质是对流通渠道控制权的竞争。谁掌握了流通渠道,谁就掌握了工业命脉,谁就能控制制造业,进而控制金融业。因此,外资商业巨头对中国的流通领域实行了强劲的渗透与扩展。外资的强势进人,表面上看仅仅威胁国内本土流通业,但最终影响最深、最大的是中国的制造业。外资商业巨头拥有的巨额订单、大规模采购,虽有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外贸出口的近期效应,但也存在着其凭借控制流通命脉和竞争优势,对制造业终端乃至上游产业实施战略控制,具有威胁中国产业安全的巨大风险。因此,对我国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具有紧迫性,意义深远。


  一、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实质


  国内理论界有关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各产业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一般说来,人们更多地关注是国际竞争性强的制造业,而对于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起步较晚,多数研究

  课题与研究成果都出现在中国加入WTO 以后。这是由于人们对现代流通产业的特性及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为了系统地、深入地推进相关研究,必须首先明确“流通产业竞争力” 的概念内涵,掌握其经济实质。不同的学者对流通产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其中,王小平等(2001)认为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国际问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一国商品流通产业以相对于他国的更高流通力,向国际市场(包括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更多的商品,并获得盈利的能力。石忆邵等(2004),蓝庆新(2005)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能否扩大本地区对区域的商业辐射能力和对产品的集散力,巩固和提升产业在区域的地位,并使本地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杨亚平(2005)、吴亮(2006)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地区流通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即流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区域,产业在原有规模实力的基础上占领市场和扩张市场,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能力。张塞飞等(2006)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指区域内的流通产业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的强弱的程度。王德章等(2006)则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地区流通业的规模、结构、增长、效益的现状及发展态势。综合上述不同学者的定义,我们认为,所谓流通产业竞争力是一国(或地区)的流通产业能够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流通产业更有效地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流通产业竞争力是一个从比较的语义上来理解的概念,即流通产业竞争力就是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流通产业所体现出来的比较生产力。比较生产力在概念上与一般所说生产力的概念没有本质的不同,但更强调了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意义。因此,流通效率是生产力的表现,创造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差异性服务也是生产力的表现,所以,比较生产力不仅含有一般性的效率含义,也包含着竞争对手之间相对的策略含义。流通产业竞争力应涉及两个层次的竞争力研究:一是区域性竞争力比较研究,即国内不同区域(如各省、市之间)的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二是国际性竞争力比较研究,即不同国家之间的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与一般的经济分析相比,产业竞争力分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要求认定企业的国籍,因为只有分清“我国的” 还是“他国的”,才能讨论国际竞争。


  二、流通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与渊源


  竞争优势理论是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渊源。竞争优势理论源于不同阶段的不同理论学说,根据其理论分析的视野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效率优势论、资源优势论、规模经济优势论、范围经济优势论、垄断优势论、外部规模经济优势论、代表性需求优势论、先占优势论、速度竞争优势论、“价值链” 优势论等。

  1.效率优势论。投入要素(主要指劳动力)的生产率不同是决定不同企业生产经营差异的主要因素。生产或经营同一商品的企业,谁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他的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较低,因此该企业就有拥有竞争优势。从流通业的角度而言,单位人员流通效率(如人均销售额、人均销售利润)的高低、单位资本流转速度的快慢、以及单位商品的成本差异,体现了不同流通企业效率优势的差异。流通业的流通效率取决于人员素质与硬件设施,因此,从提高其劳动生产效率的角度而言,提升本土流通业的竞争力水平有两条重要途径:方面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与人才的引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对传统流通业的现代化改造,特别是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流通业。

  2.资源优势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资源,在同一市场上竞争的企业,会因为各自占有的资源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一般而言,同一产业竞争中的企业,谁拥有更多的资源,谁就拥有竞争优势。但对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而言,资源的重要性有层次的区别。低层次的优势如位置、廉价劳动力与便宜的货源很容易被模仿取代,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比较稳固牢靠,包括如高级资本(如企业家、战略专家等)、管理技术、专利、品牌和客户关系等。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长期积累并持续的投入。

  3.规模经济优势论。所谓规模经济效应,是指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在某一区间生产经营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递减,就可以说此区间存在着规模经济,其基本含义是生产要素一定比例的增长能够引起产出更大比例的增加。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或经营规模,降低商品单位成本而获得价格竞争优势。对现代流通企业而言,规模经济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单个店面的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单个店面的规模经济显然不是决定企业经营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企业经营的平均成本主要由企业规模经济决定的,而企业规模经济效应主要依靠连锁经营的方式取得。连锁经营主要通过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和售后服务、统一形象设计等资源共享方式获得企业经营的经济性,使得现代连锁方式成为流通业中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业态。

  4.范围经济优势论。范围经济产生于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时的成本小于单独生产其中每种产品时的成本这样一种状态。一般来说,范围经济来自那些共享的或联合生产的并且没有完全拥挤的生产要素。对于流通企业而言,追求范围经济主要体现为,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不仅经营的商品的品种、花色、规格、式样丰富多彩,而且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娱乐、餐饮、休闲等全方位的服务。

  5.垄断优势论。正如我们大家所看到的,现实中大多数是不完全竞争的。任何企业都希望通过提供差异性产品来获得对市场价格的操纵权。厂商的产品差异性越显著,其对市场的控制力越强。流通业中厂商的产品差异性战略的实施主要依靠广告投入,形成品牌效应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因此,可以通过提高流通业的广告投入,实行品牌策略,促进一国或地区的流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另外,垄断优势理论说明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位居前列的企业市场占有率高,竞争优势明显,因此必须发展壮大行业中的本土优势企业,利用兼并、联合、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打造具有垄断优势的本土流通企业,优化本土流通业的产业结构,提升其与外国流通产业进行竞争的实力。

  6.外部规模优势论。一般企业可能具有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两种不同的经济性的来源。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及专业化分工,以及固定的存在和固定的不可分割性,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能带来的成本节约。而企业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指,随着产业而不是企业本身的规模增大而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报酬,比如成本的降低、生产与交易费用降低导致的总费用的节约、产业的技术进步、效率的提高等。在特定的条件下,某产业有没有竞争优势,往往取决于该产业在某一时点上的发展规模。较大的产业规模有利于资源或生产要素的共享,从而能够在单个企业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7.代表性需求优势论。所谓代表性需求是指符合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下时的商品需求。企业只有提供符合绝大多数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才可能达到规模经济,企业才能健康运营。因此,与代表性需求相适应的流通产业才可能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地位。换句话说,只有掌握了消费需求并经营适销对路产品的流通企业才能拥有竞争优势。

  8.先占优势论。一般而言,抢先行动的企业可以比其他企业更早投资发展相关领域,竞争对手必须投入相同、甚至更多的资源才能复制同样的优势,找到切人市场的机会。企业这种时间选择上的先占策略,表明了先发制人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如果市场上存在这种先发制人以获得有利地位的机会,企业就应该尽力实现这种先占优势。对于流通业而言,率先进入市场的企业可以优先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和品牌知名度,减少后进入者的模仿的机会,锁定市场和消费者。

  9.速度竞争优势论(刘根荣,2007)。在信息技术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竞争的范围全面扩张,竞争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规模竞争和质量竞争。如果说经济时代

  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价格和品质,企业依靠规模经济形成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来吸引顾客;那么信息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是速度,企业依靠快速反应系统来及时的满足顾客个性化的产品/月艮务需求来凸现竞争优势。当然,信息经济时代的速度竞争不是不要考虑价格、品质,而是在满足这些因素的前提下即时响应顾客的需求。现代企业面临着不可预测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面对市场激烈竞争,企业只有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才能在市场中取胜。企业快速反应系统必须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大的顾客让渡价值。

  1O.“价值链”优势论(波特,1990)。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环节。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其总和构成企业的“价值链”。在一个企业的价值链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能够创造价值,那些能够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的优势尤其在长期竞争中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价值链战略环节上的优势。因此,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必须控制在企业内部,其他非战略环节完全可以分散出去,利用市场降低成本,增加灵活性。


  上述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是以企业为基本分析单位来论述流通产业竞争优势来源,都只是从某一个侧面来研究流通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且从某种程度这些上讲,这些理论对竞争优势来源的解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从根本上说,流通产业竞争力取决于两个直接因素:一是成本;二是产品的差异性(质量、性能、品种、品牌、服务等),所以是市场竞争的手段也分两类: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问题是,这两类因素又是许多其他因素决定的,后者是决定或影响流通产业竞争力的间接因素。我们前面所罗列的各种优势理论正是对决定或影响流通产业竞争力各种直接或间接因素的探讨。而如果我们把决定或影响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的因果关系不断往前推溯,几乎涉及经济、、、各个方面,这使得我们无法确定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对象的外延边界。显然,我们需要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流通产业竞争力。

  三、流通产业竞争力分析的一般理论模型


  给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确定一个分析的范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否则,我们的研究就无法深入、系统地推进。从现有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范式来看,主要有以下三大理论模型。

  1.钻石模型。

  著名的产业竞争力专家,美国哈佛大学管院波特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于1990年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他认为,一国特定的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六个因素:一是生产要素,包括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要素创造”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二是需求条件,包括需求的量和质(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三是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四是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五是政府行为;六是机遇。这就是“钻石模型” 的六大因素。波特教授以此分析范式作为基本分析框架,展开他全部的研究过程,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因此,波特的“钻石模型”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范式,是流通产业竞争力定性分析的有力工具。但波特的研究范式不是完美无缺的。如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范式的差异性如何体现?另外,“钻石模型”实际上揭示了产业竞争力形成的间接因素,其中用于分析的各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数量表征特性不明显,不便于经济,因此该理论模型不便于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计量分析。


  2.产业竞争力过程理论模型。


  瑞士国际发展学院(IMD)将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描述为: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国际竞争力一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所谓

  竞争力资产是指自然资源、土地、、基础设施等继承而来的资产,竞争力过程是指一国或地区把资产转化为增加值而产生国际竞争力的系列活动。一般来说,以往的竞争力过程所创造出的产出会转化为现时的竞争力资产。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经过了活跃的竞争力过程,积累起雄厚的竞争力资产;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没有经历这种活跃的竞争力过程,其竞争力资产的积累就相对薄弱。因此,在竞争力资产较弱的国家或地区必须激发活跃的竞争力过程来实现竞争力资产的扩张。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朱春奎、朱立奎,2003)对IMD的国际竞争力过程理论进行改造,提出了相应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即产业竞争力一竞争力资产×竞争力×竞争力过程。即产业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过程三因素的综合统一体。其中,竞争力资产是指产业拥有的资源条件,如资本、劳动力、技术、经营管理人才、品牌、市场等,它取决于一国或地区的资源条件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反映了一国或地区保持现有产业竞争力的能力。竞争力环境是指影响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硬环境主要指基础设施,软环境主要指影响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市场体制、创新体制、激励机制等。竞争力过程是指产业素质变化(如效率的改善、利润率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变动(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它取决于企业的策略行为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反映了一国或地区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能力。产业竞争力过程理论完全可以应用于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一套流通产业竞争力的量化指标.

  3.产业竞争力成因指标分析模型。

  金碚(2003)、裴长洪(1998)等国内学者建立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因果关系分析框架,并据此建立了产业竞争力的成因指标分析的理论模型。我们可以将之移植于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建立流通产业竞争力成因指标分析模型。基本思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流通产业竞争力可以从结果与原因来个方面来分析。从结果分析,竞争力直接表现为占有率和利润率,即一国或地区的流通服务业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大,其获得的利率也越多,表明该国或地区的流通产业竞争力越强。从原因来分析,一切有助于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因素,‘都可以成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象。我们把反映竞争结果的指标称为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因为它们表明了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实现程度,就像竞技比赛中的得分一样,表明了既定的胜负格局。而把反映竞争实力和潜力的指标称为竞争力的分析性指标,包括直接因素指标和间接因素指标,它表明了一国或地区的流通业为什么具有或不具有竞争力。直接因素指标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与流通效率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劳动生产率、、价格、企业规模等;第二类是与市场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品牌商标、广告费用、网点的分布与数量等;第三类是与企业的组织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售后服务网点和全球质量保证体系等。间接因素指标的选择可以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分析,寻找一些重要的指标。如生产要素类指标可以选择信息化率、大学以上人才拥有率;需求因素类指标可以选择需求规模指标和需求增长速度指标;相关产业因素指标的选择比较困难,但对流通产业竞争力而言,当地的发展规模指标显然对其有明显的影响;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类指标可以选择流通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企业率、企业资本结构指标、流通业的市场结构指标(包括流通企业数目、行业的规模结构指标)。“间接因素指标一直接因素指标一显示性指标” 的顺序勾画出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竞争潜力一竞争实力一竞争力的实现。产业竞争力成因指标分析模型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


  四、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

  计量分析法是对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其一般思路如下:首先,在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一般理论分析的框架下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并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构建求和模型;然后,按各指标采集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套入求和公式,即可得流通产业竞争力的量化指标。可见,流通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方法必须解决三个关键的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指标体系的建立;二是对各指标进行科学的权重分配;三是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在指标赋权方面有两种方法:一是客观赋权法,赋权的依据是数据本身,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最优权法和离差权法;另一种是主观赋权法,根据专家的知识 和经验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如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而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政府职能的统计资料和经济普查数据;二是问卷;三是专家咨询,四是综合运用他人的研究资料。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宋则(2003)提出从流通规模、流通贡献、流通效率、流通、流通效益、流组织化程度、流通结构、流通人才、流息化、流通方式、流通成本等十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建立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张塞飞、欧开培(2006)则提出从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流通方式、流通效率、流通组织、流通国际化、流通技术、基础设施、发展环境九个方面来评价流通产业竞争力。蓝庆新(2005)则从环境支持力、市场潜力、产业绩效、产业规模、业态先进度等五个方面来评价流通产业竞争力。而李志玲(2005)从流通产业投入运转能力、流通产业回报能力、流通产业竞争程度三个方面评价流通产业竞争力。而杨亚平、王先庆(2005)以及王德章、宋德军(2006)提出了由规模竞争力、增长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和效益竞争力等四个主要指标组成的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对中国各区域的流通产业竞争力大小进行了实证分析。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这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所依照的理论分析框架不同,对各类指标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不一致,必然导致对各类指

  标取舍不同。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立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四个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不可为了求全求大而忽视其资料来源的可获得性以及满足可计量分析的要求。 

Copyright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9000462号-1 兼职工作网(www.jzjob.com)

QQ客服:6580-290 有事情请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