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团队   招聘会   招聘公司信息   简历模板   经验分享  

全国 切换城市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兼职资讯 > 兼职技巧

大学生创业街头卖水果 意味着什么?

作者:兼职工作网 时间:2022-09-16
走出校园的这一年,女大学生谭献源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她与另外几个大学毕业生一起,以一个水果摊为起点,试图开始自己的草根创业。  今年的大学毕业季即将到来,广西预计将有16万人从大学走向社会。  在这个人生转折的初夏,毕业生们已经感觉到就业的巨大压力。很多人将作出和谭献源一样的创业选择。  记者走近

    走出校园的这一年,女大学生谭献源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她与另外几个大学毕业生一起,以一个水果摊为起点,试图开始自己的草根创业。


  今年的大学毕业季即将到来,广西预计将有16万人从大学走向社会。


  在这个人生转折的初夏,毕业生们已经感觉到就业的巨大压力。很多人将作出和谭献源一样的创业选择。


  记者走近这些“摆摊大学生”,倾听他们的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大学生“栖身”水果摊


  5月9日,天下着大雨,七星农贸市场里,个头不高的谭献源搬着满满一箱“红富士”,胳膊夹着塑料袋,气喘吁吁地走到摊位前。


  “我6点多起来,每天都像搬家一样,搬一大堆货,然后整理摊位。”正对记者说着,谭献源一个搭一个剥下包装,摆着苹果。


  谭献源是柳州人,去年,她从宁夏的北方民族大学毕业。


  在嘈杂的菜市里,没人想到,这个卖水果的小姑娘是一位大学生,她和别的摊贩没什么区别。


  她说,走出校园后,她没有像其他的同学们那样,四处投递简历,满世界寻找白领的工作,而是很现实地安排自己的生计。


  与谭献源一同摆摊的男孩叫蒙财彬,26岁,2010年从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毕业。


  “现在,我们有12个人,在市区6个菜市里各有一个摊位,都是学生创业实践点。我负责进货,他们在各个点负责销售。”蒙财彬介绍,半年下来,大家的生活还算稳定。


  12人都来自偏僻农村,现在,他们努力忘记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像所有人一样,每天起早贪黑开市收摊,从创业的艰难中体会着生活的不易。


  每天天蒙蒙亮,他们就要去水果批发市场进货,然后摆一天摊。中午就吃两个包子充饥,晚饭要等到8点收摊以后。


  谭献源说,卖水果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要忍受别人的讥讽和冷眼,要吃很多读书时都没吃过的苦。”


  如今,他们的生意有了点起色,但他们却不认为这些水果摊将成为他们最好的归宿。


  “如果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不会如此去创业。”蒙财彬坦言,“但我们也明白,虽然我们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城市里生存,最基本的是要有一技之长。先卖好水果养活自己,才有机会去谈其他。”


  正如他所说,其实在毕业之初,他们也做过许多就业的尝试,但结果并不如人意。


  蒙财彬说,按他的设想,毕业后应该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积累经验,聚集人脉。但他发现,这样的想法实现的机会微乎其微。


  谢如君去年毕业时参加过数次双选会,同一个工程员职位有两百多人报名,全都是他同专业的同学,他不认为自己具备和200人竞争的能力。


  谭献源感慨说,“读完中文专业,才知道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多如牛毛。”


  于是,这些大学生逐渐放弃找工作的想法,转而坚定了创业的决心。


  创业是无奈也是理想


  相比于普通人,大学生付出了更多教育成本,本应通过工作的选择和报酬的高低来体现,但现实却比理想残酷得多。


  时下,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记者在一些招聘会现场及劳动力市场调查中发现,大学毕业生普遍感到工作难找,而且薪资待遇偏低。


  5月11日下午,桂林市人才市场前,挤满了很多寻求工作的人,人群中夹杂着一些大学毕业生。


  桂林某理工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王树云告诉记者,“从去年11月份开始,已经记不清投了多少简历了。现在我在一家公司打着短工,发传单、送资料。”


  小王表示,不少同学还在为找工作四处奔波,或是在焦急地等待面试通知,自己先找份临时性工作还是比较现实的。


  记者采访过市内某大学汉语言文学2班,这个班里31个人,除9人考研外,剩下22人中目前只有一人与招聘单位签了约。


  记者从桂林市就业服务中心了解到,2010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表明,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就业岗位总量的22%,但同年,却有超过500万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


  一个月后,2011年的全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约为660万,广西占16万,他们的就业问题将再次敲打社会的敏感神经。届时,或许会有更多的人会作出象谭献源一样的选择。


  大学生过剩找饭碗难?


  近段时间,大学毕业生饭碗难找,只得“委屈”地去卖盒饭、当保姆、卖猪肉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曾引起了不少争议。


  有人认为,在“僧多粥少”的就业环境之下,毕业生适当转变就业观念,应该被赞同和支持。


  但是,反对的声音却认为,经历“精英教育”的大学生们找不到工作,人才“过剩”只是表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更值得思考。


  5月13日,记者采访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罗云南老师。


  他认为,就目前来说,我国大学生过剩的说法并不靠谱,国外的大学生比例远比我们高。


  罗云南介绍,前段时间,上海、广州一些大型招聘会连连传出“农民工”月薪三千还不大愿意干,建筑行业的泥水匠、木工,技能强一些的月薪甚至高达七八千乃至上万元。


  但不少手握本科文凭和一大叠计算机、英语四六级等“证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却是只要月薪两千即可签约。


  这一升一降之间,就折射出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被专家称为劳动力市场的“脑体倒置”。


  罗云南说,“脑体倒置”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各个行业。而在社会技术密集型产业尚未完全成型的条件下,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优势地位,脑力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就低于了体力劳动者的收入。


  此外,反观大学生劳动力资源,数量增长超出需求,个体素质却不如前,在一些行业也出现了大学生职位饱和的情况。


  “对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企业愿意开高薪。可现在高校培养出来的许多毕业生并不是真正的‘成品’,还需要一个再‘加工’、培养的过程。”市内一家企业人事部负责人肖兵说。


  他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人讲究“实际、实用、实效”,可从他们这两年企业招聘的情况看,大学生往往动手能力差,到企业后需要相当长的“适应”过程,所以应届毕业生很难受到企业青睐。


  同时,一些高校不断推出看似‘舒适’的专业,也助推了“脑体倒置”的形成。


  在我市一些院校采访时,记者发现,越是诸如“国际贸易”、“新闻传播”、“国际金融”、“企业管理”这样的热门专业,毕业生越多,但他们的签约率却很低。


  一位大学老师表示,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只片面追求就业率,一味地增设各种热门专业或学生就业后相对拥有轻松工作环境的专业,这就造成了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不匹配,等到学生毕业,市面上又沒有那么多岗位可容纳,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如何帮大学生造饭碗?


  罗云南表示,就在大学生面临就业难或者低薪酬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自谋出路,选择了低位就业或者是从事简单的创业项目,“自造饭碗”,理应鼓励和支持。


  但对绝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基础的就业和创业工作,应只是他们职业生涯的过渡,而不是大学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如果大学毕业生都去当小贩了,那将是对全社会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位摆摊的毕业生陶桂辉也说:“卖水果创业,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一些发展的希望,并不是说卖一辈子水果。”蒙财彬说,对于摆摊卖水果,他们看做是创业的初级阶段,目的是积累资金和经验,是为了以后有更好的发展。


  “我的理想是成立一家连锁经营企业。”蒙财彬说。


  创业是毕业生们体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之一,他们满怀热情和坚持,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2010年,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然而数据显示,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从2003年的15%一路下滑至去年的1.4%,成功率也相当尴尬。


  尽管国家为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诸如减免税收、小额信贷、免费培训等,但整体上还不够完善。想创业的大学生们往往找不到相关政策,或者很难符合优惠条件。各级政府有限的投入,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广大学生创业的需求。


  除资金因素外,对创业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一大门槛。


  多数大学生往往空凭一腔热情加入到创业大军中,他们所表现出的自我定位模糊、对市场缺乏判断和处理能力以及眼高手低等问题,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没能实现创业初期美好的梦想,便黯然退出了创业的队伍。


  出现这种情况,大学生自我准备不充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国内创业教育的缺失。在瑞典,大学生创业的比例高达20%——30%,与其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不无关系。相比而言,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理念和体系,师资不足,实践环节薄弱等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强制度环境的改善,打开政策瓶颈,为大学生创造宽松的创业制度环境。在良好的创业环境基础上,大学生自身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


  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应积极调整心态,为创业做好充足的心理和知识准备;有效利用各项优惠政策,争取更多的风险投资与融通资金;组建强有力的创业团队,以有效克服创业过程中的问题。


  对于充满理想和斗志的创业大学生,社会应该多为他们思考,如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圆梦环境,为这种坚持和理想创造成功的条件。


  短评 正常与不正常


  ■陆汝安


  大学生毕业卖水果正常吗?我们无法以简单的“是”或者“否”来给出答案。


  人们都还记得,最迟在十几年前,大学生毕业卖水果的事是不存在的,当时的大学生毕业时国家都包分配,不存在找工作的烦恼,那是大学生们的幸福年代。但我们也知道,这样少数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当时大学教育规模尚小的基础上,是计划经济年代才有的现象。大多数人,在那个年代不容易享受到大学教育的惠泽。


  而当下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规模远超当年。现实的就业市场,已很难做到让大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因为,市场变化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即使教育部门和各个大学再有预见性,其专业的设置相对于风云变幻的就业市场,都难免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暂时屈身餐馆端盘子也是普遍现象。从这个角度说,大学生毕业后摆水果摊,既不丢人,也很正常。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大学生理应把摆水果摊、端盘子只当作职业过渡,当作是为了走向更高端、更有知识含量的工作机会、创业机会在做准备。如果大学教育只是为了摆水果摊、端盘子,那么这样的大学教育不要也罢。作为一个健全的就业市场,作为一个就业结构合理的社会,应当给摆水果摊、端盘子的大学生提供相对充分的上升通道。如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迫摆水果摊、端盘子,而且这个过程被无限期地延长,使大学生无从寻找上升的通道和机会,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是不正常的了。


  我们要检讨的,不光是大学专业设置的合理性问题,更要进一步反思、深挖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比如说,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就必须考虑在保证竞争优势的同时,早日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升级;比如说,要使大学生有充分的上升通道和机会,就必须防止权力和资本成为阻碍年轻人就业、创富的绊脚石,要保证就业、创业市场的公正、公平、透明,要保证绝大多数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


  但愿,毕业大学生卖水果,蕴含的不只是无奈,还有坚持和理想。而我们的社会,理应要为这种坚持和理想鼓掌、加油,为这种坚持和理想提供一个可以到达的彼岸。

Copyright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9000462号-1 兼职工作网(www.jzjob.com)

QQ客服:6580-290 有事情请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