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团队   招聘会   招聘公司信息   简历模板   经验分享  

全国 切换城市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兼职资讯 > 兼职技巧

2008年最惹争议的教育大事件(1)

作者:兼职工作网 时间:2020-06-27
又一年,在我们辗转于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之间不知不觉的快要过去了,我们似乎都不愿意长大,但我们似乎都希望能多一些回忆。如果说战争与爱情是艺术家创作中经典的主题,那么对我们大学生而言,校园生活则是我们回忆中永恒的的画面。不正是我们的单纯让那些琐事变得如此的离奇、复杂、有趣吗?不管酸、甜、苦、辣,
又一年,在我们辗转于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之间不知不觉的快要过去了,我们似乎都不愿意长大,但我们似乎都希望能多一些回忆。如果说战争与爱情是艺术家创作中经典的主题,那么对我们大学生而言,校园生活则是我们回忆中永恒的的画面。不正是我们的单纯让那些琐事变得如此的离奇、复杂、有趣吗?不管酸、甜、苦、辣,回忆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伙伴,不仅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更教会了我们在关键时刻如何去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下面我就回忆梳理一下2008年我所关注的校园事件: 
  中山大学的老师艾云灿打骂学生事件 
    年初看网友爆料中山大学艾教授对其研究生进行打骂与“精神屠宰”,我第一反应是怀疑自己的眼睛。确认没有看错文章内容之后,我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这都什么年代了,连父母都转变观念开始和孩子交朋友了,怎么可能还有打骂学生的老师,而且受害者还都是研究生?就我所知很多研究生都是已经工作过很长时间的所谓社会成功人士了,导师怎么可能这样对待他们?按常识判断这不太可能啊。所以一开始我认为网友的爆料难免是因为个人原因言过其实了。 
    这一事件很快就成为当时的焦点问题,跟进的调查最后得出结论:网友的爆料“部分属实”。到底哪部分属实哪部分不实我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了。单说该教授被指控的三大罪状“无才无德”、“打骂学生”、“多人被逼退学或无法获学位”,首先是否真的是无才无德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即便情况属实,那也是学校人事制度方面的问题,一个无才无德的老师是如何通过考核混进教师队伍的?并且还混到了博导的位置?而第三条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就我所知现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确也不容乐观,以“拿个文凭”为目的研究生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导师的严格要求实际上也是教师责任的表现,如果学生不合格,就不允许毕业,这样也不失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的有效手段。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出在第二条上。不论情况如何,不管是谁,通过出手打人来达到目的的方式是绝对不合理也不合法的,不管这个目的有多么的伟大、崇高都不应该成为使用暴力的借口。更何况该教授似乎还是经常打骂学生,这就更不能让人接受了。不过还好,艾云灿毕竟只是一个个案,我们可以认为该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其个人性格所致,但是这么多研究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却找不到一个有效保护自己的方式,这让我不得不忧虑,如果万一我也遇到这样的教授,我应该怎么办?我就能找到保护自己的方式吗?整天生活在焦虑中我还怎么安心学习?极端缺乏安全感的地方还能叫做学校吗? 
    教学应当是一种互动行为,师生之间应当是处于平等地位才能保证互动的充分展开。然而我们在这个个案中发现学生似乎成了弱势群体,不管是学校还是相关管理部门不仅没有具体的措施去保证学生基本的权力,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民主、科学的评估体制,一切都是艾教授一人说了算,使得学生不得不在毕业问题上受制于他。希望学校和有关部门能尽快完善教学制度体系,尤其是和毕业相关的学生评估决策应当更加的民主化、科学化。同时提供给学生一条维护自身权力的制度化渠道,至少首先应当提供一条申诉的渠道,以避免我们再遇到这种顽固坚守着“打是亲骂是爱”信仰的老师时,要么只能选择保持沉默,要么只能通过网络留言方式去揭露问题。有了制度化的申诉渠道不就大事化小了吗? 
    此外,网友借此事件还反映了导师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用。关于这个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还是要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看待。首先师生间绝不应该是资本雇佣关系,老师不应当运用自己的权力把学生商品化,把学生放到学校之外的公司性质单位去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但假如是师生双方达成共识,一致认为这样做是双赢结果,那老师至少应该尽可能地缓解劳资双方的对立,因为毕竟双方的关系首先是师生关系,由此而派生出管理者与劳动者的关系。而学生方面,也不能老师一让进实验室就抱怨嫌这嫌那。这些年大学生被认为眼高手低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胡诌的。学习和工作一样都要从基础干起,很多同学刚工作觉得适应不了不就是因为平时动手太少吗?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最后取得了成功才会真正体会到幸福感。不然难免会染上“说起来天下无敌,做起来无能为力”的学院派作风。 
  中国政法大学老师杨帆与女生发生肢体冲突事件 
    师生间的关系好坏历来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无独有偶,今年年初在中国政法大学也发生了一件师生矛盾激化的事情。杨帆老师在他最后一节选修课上因为学生缺席大骂学生,并与一个女学生发生了肢体冲突,最终以双方都恶名远扬而收场。 
    比起中山大学的事件,杨帆事件显得更加的偶然。在一个偶然的时间,一个偶然的起因,引发的一场偶然的闹剧。说偶然的时间,是因为它偏偏发生在最后一节选修课,而在这之前上过很多次课了,并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而该事件发生之后也没有再次发生过。说偶然的起因,是因为大学生缺课在今天的高校里已经司空见惯,几乎所有老师都会面对这个问题,我并没有鼓励大家逃课的意思,但其他老师并没有因此与学生法发生过如此激烈的冲突是事实,而偏偏杨帆在他的最后一节课里为此而大发雷霆,我猜也许是那天他碰到了什么其它不顺心的事儿。总之他是发火了,但他并不是直接对着缺课学生发火,而是对着在场的没有逃课的学生发泄。由此引发了一名女学生的过激反应,并将整个事件的矛盾激化。 
    坦白说,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事件是比较无聊的。但是偶然的无聊事件背后也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首先为什么学生要逃课,我一直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间平等互动的过程。学生逃课现象普遍不能怪老师也不能单纯怪学生,而是互动出现了问题。以我的经验为例,以前上美学课,老师讲授的非常出彩,但是每节课的出勤率还是不高。而相反计算机软件使用的相关课程却节节爆满,学校电脑不够只能几个人用一台电脑上课。这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问题的根本恐怕不是老师或者同学的问题,而是近年来对于教育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教育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到底为了什么而教育?到底要教育出什么样的人?要解答这些问题恐怕单纯只凭老师和学生是不够的。 
    其次,我不禁思索为什么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行为都那么偏激。杨帆为什么一发现学生缺课就开始破口大骂,为什么他不先问清楚情况。据说当时上课的时间是六点四十五,而杨帆是七点以后才到教室的。当同学发现上课时间已经过了老师还没有来,恰巧又是最后本学期一节,于是认为为交了卷子就可以走了,我对此完全能够理解的。此外,据说同一时间另外一个教室正在补另一门必修课,而杨的课是选修课。如果这些情况属实,那么杨问清楚我想他自然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一开始就去谩骂学生?即便这些情况是虚假的,杨自己所声称的为了捍卫师德责任宁可丢掉谦谦君子的美德真的就没错吗?我认为这更多的是一时激愤的言论。中国有句古话:“强扭的瓜不甜”,无数的事例也已告诉我们用强迫的手段去逼迫学生学习不仅达不到效果,更可能催生出教育悲剧。另一方面,门外的男生为什么要去用力踹门?你本应该坐在教室的里面,即使你有绝对充分的理由擅自离开了教室,也决不能在外面用力踹门。还有那个女生为什么在那样的气氛中坚持选择当面离开?如果认为离开是自己的正当权力,为什么不默默走开而要直接与老师发生顶撞?这一系列的为什么被前后串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后果。这一系列的为什么突显了师生互动中耐心的缺乏和彼此尊重的缺失,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礼仪美德与中庸之道的消逝。整个事件最后也不过只是一出闹剧而已。 
    我们大家可以包容杨帆的率性而为,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有着七情六欲。但是要有度,要分场合,要合时宜。我们也可以包容那些同学离经叛道,敢于挑战权威,也算得上是血性青年。但还是那句话,要有度,有分场合,要合时宜。我们大家能包容他们,问题在于,他们自己之间能彼此包容吗?
    四川地震中的范美忠逃跑事件

    可能你对范美忠这个名字不熟悉,但你一定知道“范跑跑”。很有趣的是,与上面二位“严管”学生的教授完全相反,这位中学教师能进入我们大家视线的原因却是因为他不管学生。“4?12汶川地震”这场灾难性的洗礼,使每个人对生命的认识在这一刻被重新唤醒。在这样的语境中,在灾难还没有完全过去的情况下,范美忠网上自曝称作为一名中学老师的他在意识大地震到来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自己逃跑。 
    范美忠应该感到庆幸,感谢上天眷顾这些的孩子,在大地震中他们无一伤亡。假设那天不幸也降临到这些无辜孩子们身上,不知道现在范美忠会怎么想。他还会心安理得的上网发表他事后的感想吗?他还会上媒体去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吗?与幼小的生命相比,这些都可归为虚无。如果站在现实的角度来看,范美忠的所作所为无疑都是错误的。毕竟他的行为是以许多孩子们的生命作为赌注,一旦输了,后果不堪设想。 
    而就这么一个很明显的错误行为,却被大家争论了很久,其中不乏支持之声,这又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是因为范美忠事件以一种立体维度呈现了出来,被大家在两个层面中进行讨论,因此产生完全不同的观点也是在所难免的。第一个层面就是现实层面,反对方大部分都是站在这个角度来审视问题的。这个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了。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的,从这个层面来看待范美忠,他的行为又反映出今天我们整个文化变迁的趋势: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这两者交织起来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让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可以不再心怀畏惧的去自由选择。这种倾向在范美忠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敢于进行自我曝光,就是相信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自己有权力选择如何行动,自己当然也可以抛开那些所谓的世俗观念去公开谈论这些事情。这种倾向不正是今天我们大学校园里的主流价值取向吗?因此,范美忠的支持者大多是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他们真正维护的并不是范美忠的个人行为,而是他背后所代表的这种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趋势。因为他们从范美忠身上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也是一个大学生,我认为大学生带着强烈的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倾向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范美忠让我认识到这种倾向一旦传染到老师身上将可能将引发严重后果,甚至是危及到我们学生自身的生命安全。如果说要吸取教训的话,我认为还是在强调自身权力的同时要强调自身责任,尤其在扮演特定社会角色的时候更应该随时警醒自己要承担相关的责任。因为我认为真正的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不要因为我而影响到别人,正如我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影响一样。 
  英语四六级将首次试行网考 
    就像以前人们见面打招呼问“吃了吗”一样,在大学校园里经常听到同学相互问候“过了吗”,成为典型的有中国特色的打招呼方式。不知道为什么,从一开始进入大学,经常想的、聊的、看的、听的总是会有四六级。过了的同学身影似乎一下子伟岸起来,而还没有过的同学只能在自习室低头弯腰的继续奋斗。然而似乎很少有同学谈论四六级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似乎只要过了就能让自己心安理得,否则就只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许四六级考试对我们来说,象征意义已经完全压倒了实际意义。 
    我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工具则一定要具备实用性。无论纳米技术多么的先进,对于修鞋师傅来说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如果从实用角度来说,四六级考试的作用真的非常有限。我身边就有几个朋友,经常和一群外国朋友谈天说笑,那其乐融融的场面不禁让我这个已经过了六级的人羡慕不已,然而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他们中还有两个人四级都没考过。相反,六级得了优秀的同学,经常被卡在在求职面试的英语考核环节。这样的例子已经不是一个两个,这就不禁让我思考,四六级的意义到底何在? 
    前两天新闻里说四六级考试从今年12月开始试行网考。据一位教授介绍:“听说能力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网考能真实反映出学生水平。而占大比重的视频题在听、读、写中都会涉及。”现在也就只知道这些消息,具体如何网考的细节都还不得而知,但是我会有一点疑问:难道仅仅考试的技术形式手段变化了就真的能考核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了吗?不可否认的是,采用技术手段的好处可以避免很多的人为因素,比如学生作弊,比如判卷老师的尺度不一等,但这只是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公正性只是考试应该具备的基本属性,但不是考试的最终目的。将以前录音、纸上印刷文字的考试形式移植到网上转变成视频、电子文字就能让反映出考生的真正水平吗?这恐怕要到最后考完才能了解一二。希望四六级不是换汤不换药的形式改革。希望它能够帮助我们大学生真正成为英语的主人,而不是让我们既要受到英语的奴隶,同时又要遭受技术的压制。 
    但是换个角度看,要把四六级说的一无是处也不符合事实。尽管它在提高考生英语实际应用方面的作用有限,但是它却有着另外一层独特的意义。坦白说,我认为我们大学生最缺乏的不是聪明才智与知识见解,而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一种态度。从这个意义上看,四六级就体现出它的价值所在了。它要求我们认真对待我们该做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四六级不能说明大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但是用人单位还是会提出四六级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在工作中根本就用不到英语的单位,他们关心的不是应聘者的英语水平到底如何,而是在考察应聘者对于自己本职工作的一种基本态度。如同军队要求士兵将被子叠成整齐的豆腐块形状,这并不是要培养士兵的叠被子能力,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士兵要服从指挥,坚守纪律,而这不正是战场上最需要的美德吗? 
  研究生改革要开始全面收费? 
    前一阵看有媒体报道教育部开始进行研究生改革,取消原先的公费、自费之分,改为全面收费,学生则必须通过提高考试成绩,参与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来赢取奖学金。 
    看到这个消息,不禁要感慨,价格杠杆的控制力真是所向披靡,这支“看不见的手”已经伸向教育这一非赢利性事业。难道我们的研究生们缺乏了外部激励就会丧失内在学习动力吗?我认为学习的动机还是应该来自于我们自身这一内因,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生存技巧或工具技术,学习更是满足自我心智发展的需要。如果连教育部都开始利用价格杠杆,去操纵干涉研究生的学习研究活动,这个出发点会不会有问题呢?教育部是不是以后可以考虑和税务部门合并起来? 
    好在这些新闻发布不久,教育部的发言人就出来澄清了事实,指出某些媒体的相关报道失实,教育部并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研究生改革的核心在于推进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资助制。听到官方的澄清总算是打消了我心中的疑虑。坦白说,即便是研究生真的全面收费了,我也不会动摇我考研的决心的。因为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大规模扩招使得本科生已经供过于求,丧失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再加上经济不景气各大公司都面临裁员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说很难找到工作,但是找到自己满意一点的工作真的不容易。更何况即便是进入了大公司,自己的知识储备就真的能适应工作要求吗?多读点书不管怎么样总是好的。所以综合短期与长期因素来看,我都会选择考研,不会受到收费状况改变的影响。不过再怎么说,我觉得教育政策还是不要从“利”的角度进行导向会比较好吧,至少要充分尊重个人学习的内在动因。
Copyright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9000462号-1 兼职工作网(www.jzjob.com)

QQ客服:6580-290 有事情请找我!